找到相关内容100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李向平教授:“功德”与“慈善”之辩

    妙净,身心中一切念头空空寂寂,这样的功德,不是靠做些善事就能求到的。” 正如净空法师《谈功德》那样:功是修行的功夫,德是本性的德能;功是戒定,德是智慧,三世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无漏。梁武帝以国家...文章的题目是,《发展稳定寺院经济,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》,其主要观点:佛教经济是以寺院经济为基础,是支撑三宝事业的命脉。现在中国佛教寺院的经济收入,主要在农业、旅游业、宗教产业种类型,目前最多的是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401373149.html
  • 一个佛教徒之本分

    诸位!希望你们特别注意听,牢牢的记在八识田中随时受用。同时反省自己佛多年,听经、拜佛、诵咒、坐禅,日日都在精进,为什么还没有达到断欲的工夫?做不到,就应该加紧勤修戒定慧。即使已达到了断欲的程度,仍然应该勤修戒定慧。你们听《华严经》,每一品上面都是讲菩萨在尽虚空遍法界行菩萨道,而不忘修戒定慧无漏的事实。菩萨不惜生命,到处教化众生,从不厌倦,从不休息,也从不退转。我们才出家几天,就想贪图享受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1176566.html
  • 五戒是良医

    定慧自然能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;这就是戒的意义、戒的精华、戒的归宿。有定;心就静,静就能安,安就能正思惟而得。得什么?得戒定慧无漏!那样自然能了生死。这就是你们发心来受戒的目的。 大家不要想:守戒好...有什么好处?这道理都是很重要的,处处都要留心学习。经中告诉我们:「受持皈、具足众戒、不犯威仪」,这些都要慢慢学好。一直要学到证四果阿罗汉,才是在凡夫界到家。其实还有圣果界,到了菩萨还是要,学到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04981196.html
  •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

    就失去资格,也无法取得其利益。   作为一个佛教徒,目的在于运用佛法净化身心。佛法的具体内容,便是戒定慧无漏,故从释尊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,开始宣讲八正道及四圣谛,便是戒定慧无漏的另一种...的根本功能及其精神所在,就可发现佛法的修证,不能离开实践,实践的佛法,不能缺少戒律。例如以下各群常见的佛法名相中,均含有“戒”的项目:   (一)无漏:即是戒、定、慧, 且以戒为定慧之首。  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圣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0753021197.html
  •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

    ,党有党章,国有国法,宗教有信条,佛教有戒律,乃是理所当然的事,若不遵守,你就失去资格,也无法取得其利益。  作为一个佛教徒,目的在于运用佛法净化身心。佛法的具体内容,便是戒定慧无漏,故从释尊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,开始宣讲八正道及四圣谛,便是戒定慧无漏的另一种表现法。所谓修道,即是实践八正道、体验四圣谛。修道的目的是在于除却一切苦难的折磨,获得解脱安乐的幸福。八正道是修行的条件和方法,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0939662.html
  • 律宗初探

    规律,例如持牛戒、持鸡戒、拔发、卧刺、投灰、拜水等。有的婆罗门所定的戒律,看起来和佛教戒相仿佛,甚至超过,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,主要是所修苦行,决不是我佛所教导的戒定慧无漏道理,虽然吃一番苦,不能...迦留罗提舍等人分裂僧团。还有十二群比丘尼,被人称为是“不护威仪的恶比丘尼”。  所以,戒律制定的理由,是为断灭烦恼,趋于佛教修持的目的——涅槃。所谓由戒生定,因定生慧,通过修行戒定慧无漏,来息灭贪嗔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0552881.html
  •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

    若得正念,则与菩提相应,心无动失;  八、正定,远离不定、邪定及有漏禅,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,即是正定。  此八正道,可归纳于戒定慧无漏。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为戒,能持戒,诸恶莫作,众善...具备因果缘起的正见(理),修戒定慧之行(道),得到解脱(德)。故佛教的教、理、行、果,皆贯通于道德的范围中。我国天台宗阐明的一心三智(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),一境谛(空、假、中),由智断惑(...

    惟贤

    |道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0923071883.html
  • 末那识与人生的关系

    所行的道,包括自、他二利。若分析之则成六度:对于利他方面,广行布施忍辱精进;对于自利方面,则用戒定慧无漏锻炼身心,打破我法二执,以见胜义谛理。以上不过略述佛教乘修行之大概。  五、策力行  我们...是非即非离的一种东西。广如成唯识论首卷破斥。而佛学上所谓的我,于凡夫方面是随情而假立的,其实我体并无;于圣人方面虽有其体,亦属方便设施。据唯识上说,分家主说我法乃由识体上所变的见相二分而立名的,二...

    默如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4142660.html
  •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

    念从心起,心不离道,唯念真如实相,或佛菩萨功德相好,故称正念,若得正念,则与菩提相应,心无动失;  八、正定,远离不定、邪定及有漏禅,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,即是正定。  此八正道,可归纳于戒定慧...戒定慧之行(道),得到解脱(德)。故佛教的教、理、行、果,皆贯通于道德的范围中。我国天台宗阐明的一心三智(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),一境谛(空、假、中),由智断惑(见思、尘沙、无明),由断惑而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4446524.html
  • 我的菩提路

    根本智不差,佛行愿真切,则一切法门应多加学习。于此老师在理论与实际给予我们的教导,实在难以细数。   就佛法而论,举凡均言须由戒定慧无漏,进入菩提大道,成就法身慧命;然坐而谈者,却多于起而行者;...,请坚定亲近信心,假使邪命恶师,请速生远离正念。如此多曰辗转难眠,几经煎熬,最后痛定思痛,下大决心,坚意留下参;虔诚感谢诸位师父一片爱护之心,然佛法难阈,善缘难会,"不入虎、,穴,焉得虎子"呢!  ...

    释圆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3451588.html